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₃)和铵离子(NH₄⁺)形式存在的氮。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可导致水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在污水处理中,氨氮的去除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常用的氨氮去除方法包括生物硝化反硝化、折点氯化法、气提吹脱法以及离子交换法等。其中,生物硝化反硝化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硝化菌和反硝化菌的联合作用,将氨氮转化为氮气从水中逸出,从而达到去除氨氮的目的。
氨氮的测定方法及标准可以归纳如下:
一、测定方法
氨氮的测定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纳氏比色法:
原理:利用碘化汞和碘化钾的碱性溶液与氨反应生成淡红棕色胶态化合物,此颜色在较宽的波长范围内具强烈吸收。
特点:操作简便、灵敏,但需注意水样中钙、镁和铁等金属离子、硫化物、醛和酮类、颜色以及浑浊等可能产生的干扰,需做相应的预处理。
水杨酸-次氯酸盐光度法:
特点:灵敏、稳定,干扰情况和消除方法同纳氏比色法。
滴定法:
原理:将含氨氮的水样与酸反应,然后用碱滴定至中性,根据消耗的碱量计算氨氮含量。这种方法在氨氮含量较高时较为常用。
二、氨氮的测定标准
氨氮的标准限值范围因不同用途和场合而异,但一般来说,在水质检测中,氨氮的含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例如,我国现行的相关环保标准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水体(如地表水、地下水、工业废水等)和不同的处理要求(如一级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等),都规定了相应的氨氮限值。
具体来说,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GB 18918-2002)规定,一级标准氨氮不得超过5mg/L,二级标准不得超过25mg/L。而在水质检测中,氨氮的正常范围一般认为是0.02mg/l至150mg/l。这个范围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水体,包括自然水体和处理后的排放水。如果氨氮含量低于0.02mg/l或高于150mg/l,可能表明水体存在环境问题,需进一步处理或调查。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和限值可能会随着环保政策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而发生变化。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应参考最新的环保标准和规定。
此外,氨氮的含量也是衡量水体受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环境监测中,通常会通过测定水体中氨氮的含量来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如果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不仅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含有氨氮的废水,需要进行有效的处理,以降低其氨氮含量,保护水环境和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