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世纪以来,由于经济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地表水源逐渐从贫营养、中营养向富营养化状态转化。伴随水体营养化而来的便是藻类的繁殖,尤其在气温较高的5-10月份,藻类的大量生长直接影响自来水厂的净水工艺及水质安全。那么,在藻类繁殖的季节,水源水水质都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pH异常波动
自然水体中存在着CO2/H2CO3/HCO3-/CO32-之间的碳酸平衡,当在白天光照较强时,含有叶绿体的藻类就会进行光合作用,吸收水体中的CO2转化成O2及OH-,使水中pH值上升,藻类聚集多时,甚至导致pH超标。当光照强度下降时,水体中生物的呼吸作用整体大于光合作用时,生物消耗水中的O2,产生CO2,溶于水后产生H2CO3,导致水体中pH下降。
2.溶解氧下降
当藻类大量繁殖时,由于水面被藻类覆盖,导致水体中下层缺氧,造成大量动植物死亡。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时需消耗大量氧气,导致水体溶解氧急剧下降,并可能引起水体发臭、发黑。
3.氨氮升高
藻类正常生长时,氨氮可作为营养成分被藻类吸收,并转化成有机物。当藻类大量繁殖,导致生物大量死亡时,微生物分解动植物尸体会产生大量氨氮。另外,藻类细胞自溶与有机碎屑沉积物的矿化作用,使以颗粒状结合的有机氮以氨氮的形式释放到水体中,从而使氨氮升高。
4.高锰酸盐指数升高
藻类是水体中重要的有机物制造者,正常藻类的代谢会向水体中释放有机物。另外,藻类在死亡分解、沉积过程中也将产生大量的有机物,并因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使水体形成还原性环境,从而使高锰酸盐指数增加。
5.产生异味异色
藻类在繁殖生长过程中分泌出的化学物质,会使水质出现异味,如硅藻会产生土腥味、鱼腥味;绿藻产生鱼腥味、草腥味、沼泽味;蓝藻产生鱼腥味、腐败味以及粪臭味。部分藻类在死亡腐烂后还会导致大片水域出现腥臭气味,当藻类数量聚集较多时,水体很难自我净化,易产生异味。
6.产生毒素
部分藻类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有毒物质,如蓝藻的代谢会产生肝毒素和神经毒素,一般水处理工艺很难去除,对生物和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藻类大量繁殖的季节,自来水厂在做好除藻工作(如混凝前投加消毒剂,增大混凝剂用量等)的同时,也需密切监测因藻类繁殖导致的工艺控制核心指标的变化,如影响混凝剂水解的pH值,影响矾花紧实程度的溶解氧以及影响消毒效果的氨氮等指标,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制水工艺,保证供水安全。
总氮是各种无机态氮(硝酸盐氮、亚硝态氮、氨氮)和有机氮(蛋白质、氨基酸、有机胺)的总量,他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目前,比较常用的总氮检验方法是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HJ636-2012)但很多用户反应该方法不好做,其中代表性的问题有:空白的校正吸光度太高,大于0.030。空白值偏高是影响总氮测定准确度的主要因素,HJ636-2012要求空白实验的校正吸光度(A=A220-2A275)<0.030。...
碱度是指水中所含的能与强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全部物质的总量,是作为缓冲水体酸碱度变化和稳定水质的重要指标。...
浊度是反映天然水和饮用水的感官性的一项指标,也是衡量水质良好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自然界中,具有高颗粒浓度的水体会影响环境,同时浑浊的水也关系到人体健康。因此,对饮用水浊度的监测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针对水体中总磷的测定,现行的标准方法主要有高分光光度法与流动注射分析法两种。而水中总磷测定的影响因素在日常监测过程中,由于检测方法对颗粒物和浊、色度及其他干扰物质的敏感性,水样采集与保存、样品前处理、消解方式及各类干扰去除等各环节均容易产生干扰,进而影响总磷测定的准确性。...
溶解氧字面意思上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单位是mg/L,通常记作DO,是溶解在水中的游离态氧,也是表征水溶液中氧浓度的参数。 就水产养殖来讲,溶解氧的高低关乎着养殖密度和养殖的产量。正常情况下,溶解氧含量应保持在5~8mg/L(ppm),适合大部分鱼类生存活动。当溶解氧浓度小于2mg/L时,没有足够的氧气提供给鱼类或其他水生生物,就会导致这些水生生物因为缺氧而出现生命健康问题;小于1mg/L时,水生生物会因为缺氧直接死亡。...
碱度是指水中所含的能与强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全部物质的总量,是作为缓冲水体酸碱度变化和稳定水质的重要指标。...